1941年西北局严令,359旅干部因粮购冲突开枪,面临枪毙危机

和县 更新于:2025-09-01 02:27
  • 酱紫的阿满
    1941年,359旅两个干部在购买粮食时,和县大队起了冲突开了枪,西北局要求枪毙这两人,军法处长莫文骅说:“没我签字,不能杀人,这个事情要调查。”
    这年头粮食紧张,部队日常送来的采购单上,压得最重的永远是“急需”两个字。长武县当时是个交通要道,四乡八镇都往这儿倒余粮,消息灵的都盯着这地儿。359旅那次挑出去的两个人,以前经手粮草采购,周围人说他们干事细心,脾气也稳。那天一早,两人就坐上马车,风尘仆仆赶过去,心里都琢磨着能不能一次把缺口补上。
    长武那边县大队看着外来人不多话,都是地里出身,习惯实话实说。碰面之后气氛不冷不热,先带去库房看了一圈,粮食是有的,数目看着也不小。县大队本来就想趁着手头宽裕换点钱,开始谈得挺和气。
    转弯是在说价格的时候。部队那俩人把采购单往桌上一摊,说只认边区给的统一价,这套理由县大队听得多,偏不肯降,觉得自家屯粮也不容易,不打算让步。现场一来一回,腔调越来越重,桌上茶水都凉了,话题还停在那点价钱上。
    具体怎么从争论变成争吵的,没人肯细讲。有人说是旅部那边急了,觉得县大队故意拖延。也有人记得县大队先拍桌子,态度僵得很。最后到底谁先动的手,这段一直没人说得清,屋里突然啪地一声,枪响了,土墙上落下两个弹洞,气氛彻底僵住。没伤着人,事情很快传出去,说法五花八门,“八路干部和县大队互掏枪”一下子传遍了。
    消息送到西北局,处理得特别快,文件直接下到军法处,让枪毙旅部那两个人。案子落到莫文骅手里,光有一纸命令,过程细节全无,连谁开的枪都没人敢写死。
    莫文骅是老一辈里说话算数的那种人,翻了案卷,直接骑马带两个人去长武县。到了后先让人别靠近屋子,把那块地空出来。县大队那边的话都很一致,咬死了是外来干部先掏的枪,理由是“态度恶劣”“推了人”。可一问到到底哪只手、哪把枪、站哪儿扣的扳机,全都说不上来,支支吾吾,看得出来有人在心虚。
    旅部的两个人一进来就叫屈,讲得挺细,反复强调连枪都没解套,只想把事摆平,没那个胆量闹大。莫文骅把他们带的枪一支支拆开检查,枪膛干净、子弹齐全,没留下射击的痕迹。
    他没着急,转头蹲下去看墙。两处弹孔,一大一小,边上泥都蹦开了,光看痕迹就不一样。他招呼县大队拿来常用枪,一问是七九式步枪,旅部平时配的是驳壳枪。于是让人直接在土墙外面打了两枪,弹孔形状、大小一对照,步枪的和屋里那一模一样。
    当场摊牌,县大队负责人脸色全变了,回头认了事,说实在是队里一个小年轻上头,吓唬人一枪,结果慌了,想扯谎顶下来。
    莫文骅连夜收拾材料带回边区,把调查细节全写明白。枪决的命令最后撤了,旅部那两个人一身冷汗,回来以后写了检讨,承认自己说话冲了点,办事太直,粮还是让他们带回去了。
    县大队那边,开枪的队员挨了处分,在队里点名批评,头儿也没落好。西北局那边后来又派人去把事来龙去脉跟大家说清楚,免得再往外传错消息。
    莫文骅之后在部队口碑更好了。有人说只要遇上案子有他管,底下人都踏实,谁也不担心被冤枉。(信源:八路军回忆录·边区旧事)
    后来长武县那一带的人还时不时拿这事聊天,说这么多年过去,细节谁还记得准呢,但那一年粮食总算没耽误。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