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凤朝阳
1941年,359旅2个干部在买粮食时,和县大队起了冲突,还开了枪,西北局要求枪毙2人,军法处长莫文骅却说:“没我签字,谁也别想动!”
1941年夏天,359旅有2个干部去延长县购粮。在县政府大院中,359旅的2个干部,因为征收粮食的问题,和县大队产生了争执。
那时,因为敌人的经济封锁,陕甘宁边区的物资十分紧张。
359旅在承担南泥湾大生产的任务后,需要定期向地方收购粮食,以满足部队需要。县大队则需要为边区政府征粮。然而,因为粮食的征收问题,双方经常产生摩擦。
你想想啊,1941年的陕甘宁边区,那日子难到啥地步?敌人把路全堵死了,盐巴、布匹、粮食,哪样都缺得厉害。359旅的战士们在南泥湾开荒,手上全是血泡,一天就啃两个掺了糠的窝头,要是收不到粮,下一顿可能就断顿了;县大队呢?他们要管着全县老百姓的口粮,还要给边区机关留着粮,要是把粮给了部队,说不定村里的老人孩子就得饿肚子。这俩干部去延长县的时候,其实心里都揣着事儿——359旅那边催得紧,说再拉不回粮,开荒的进度就得拖;县大队的人也急,手里就那么点存粮,刚跟几个村的老乡说好,要留着应急。
一开始也就是吵嘴,359旅的干部说“部队要打仗要生产,粮食得先紧着我们”,县大队的人反驳“老百姓也得活,总不能让老乡们饿着给咱们交公粮”。越吵声音越大,后来不知是谁推了一把,场面一下乱了。那会儿干部身上都带着枪,本来是防土匪的,慌乱中不知怎么就走了火——子弹没伤人,就是打在了院墙上,惊得院门口的老槐树叶子都掉了一地。
这事儿一上报,西北局的同志也急了。那会儿边区正抓纪律,开枪可是大事,万一传出去,老百姓还以为部队和地方闹僵了,影响太坏。所以很快就下了命令:枪毙这两个干部,以儆效尤。消息传到359旅,战士们都沉默了,有人私下说“他俩也是急昏了头,没真想犯错啊”;县大队那边也有人嘀咕“是不是罚得太重了,都是为了工作”。
就在要执行命令的时候,军法处长莫文骅赶来了。他没急着签字,而是先去了延长县——不是去训人,是找当事人、找县大队的人、甚至找了附近村的老乡,一点点问清楚当时的情况。有人跟他说“那俩干部去之前,在南泥湾熬了三天三夜开荒,粒米没沾就赶路了”,也有人说“县大队的人前一天还帮老乡挑水种麦,知道粮食金贵才不让步”。莫文骅听完,心里就有底了:这不是故意违纪,是特殊时期的矛盾,要是真把人枪毙了,不光是两条人命没了,部队和地方的劲儿就散了——边区现在最缺的就是团结啊!
所以他才说了那句硬气话:“没我签字,谁也别想动!”后来他专门找西北局的同志汇报,说“现在不是杀头的时候,是要把人心拢到一块儿的时候。这俩干部有错,该罚,但得让他们去南泥湾开荒赎罪,让他们用锄头把‘错’给补回来,比枪毙他们管用。”最后西北局采纳了他的建议,那两个干部被记了大过,派回南泥湾带头开荒,硬是凭着一股劲儿,把一片荒地种成了良田。县大队的人后来也主动跟359旅对接,商量出了“分季征购”的法子——夏粮先给部队应急,秋粮再留一部分给地方,矛盾慢慢就化解了。
其实现在回头看,莫文骅当时的决定真的太重要了。他没只盯着“开枪”这个错,而是看到了背后“大家都难”的实情,也看到了边区最需要的“团结”。要是换了急功近利的处理方式,说不定就寒了人心。你们说,要是搁在当时那个处境,你会怎么处理这件事?是按纪律从严,还是像莫文骅这样,既守规矩又顾人情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!
